千里海疆 红色胶东陈毅元帅特型演员冯黎老师采风之旅

发表时间:2023-08-24 06:40

千里海疆 红色胶东陈毅元帅特型演员冯黎老师采风之旅


采风团拜访93岁老革命济南军区理论训练班主任张绥华同志夫人


红旗漫卷,军歌嘹亮。8月1日,在“2023年山东省红色文化主题月”刚刚胜利闭幕之际,由陈毅元帅特型演员冯黎老师作为团长的采风团,为庆祝八一建军节,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优良传统,正式开启“千里海疆 红色胶东”二期采风活动,以实际行动,致敬先辈精神,致意最可爱的人。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中,以烟台为主体的胶东地区,是山东红色革命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红色革命最早的区域之一。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英雄的胶东儿女英勇杀敌、浴血奋战,用生命铸就了不怕牺牲、勇于奉献、敢于担当、不屈不挠的革命史诗,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陈毅元帅题词:“泰岳高耸万山从”

邓颖超同志81岁高龄登泰山并亲笔题词“登泰山看祖国山河之壮丽”

蓬莱“志为人民”纪念碑 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英烈们敬礼


胶东革命精神的原生形态是当年在胶东地区形成的雷神庙战斗精神、昆嵛山战斗精神、地雷战精神、马石山勇士精神、胶东子弟兵精神、支前精神、烟台军民对外斗争精神等。这些精神绘画出了胶东红色文化的精神图谱,抗战8年,胶东部队共作战7590次,破袭981次,攻克日伪据点425处,毙伤俘虏日、伪军13.4万余人,占山东抗日根据地歼灭日、伪军总数的25.28%,占整个人民军队歼灭日伪军总数的7.82%。主力部队发展到两个师、两个警备旅和一个海上支队,民兵发展到22万人,自卫团员达到80余万人。解放战争中,胶东地区消灭国民党军16万余人。在全国解放中,胶东部队继续发挥“能打善拼”的特质,在此仅枚举两例:由胶东部队发展演变的41军“塔山英雄团”“塔山守备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于建国前夕接受毛泽东检阅;由胶东部队发展演变的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即后来的27军)在济南战役中率先攻破城池,毛泽东主席亲写“济南第一团”表彰该部队。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约有69万人参军,其中胶东有38万人。“参军状元村”“参军模范村”“参军模范家庭”“一门两英雄”“一门三英雄”“一门四英雄”“一门五英雄”等参军模范不胜枚举,涌现了任常伦、夏侯苏民、杨子荣、解文卿等一大批胶东英雄和一系列为群众利益英勇牺牲的英雄群体……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深情地说。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胶东支前民工有280多万人,占山东省支前人次的四分之一,远高于沂蒙地区。从1946年下半年到1949年9月的3年中,胶东人民曾参加了4次大规模的随军支前行动,从山东走向华东、中原、东北,最远到达了福建、四川。其中仅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就有胶东30万支前大军。淮海战役10.28万随军民工中,7万余人属胶东,占68%。淮海和渡江战役中的胶东子弟兵团占54.55%。革命战争时期,胶东人民无偿提供了大小车辆81万辆、担架73万副、牲畜24万头、船只1644艘、粮食20亿斤、被服1万件、军鞋124万双……

英雄的胶东,作为革命老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先进地区,胶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忠诚坚定、不畏艰难、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胶东革命精神,书写山东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


此行到了山东省府济南,冯老师受到了公安战线的老战士李春修先生以及张淑秋女士和陈加法先生的热情款待……

许世友将军曾评价说,胶东人民群众在革命中“表现了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自我牺牲精神。”采风团副团长王君老师在红色笔记本上郑重写下:追忆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火种代代相传,是每一个胶东儿女的使命和重任。

冯黎老师率团登临蓬莱仙岛,遥望长岛要塞,那是父辈守卫六年的祖国万里海疆之一

长山列岛坐落于渤海海峡黄、渤海交汇处,总面积870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59平方公里,30 余个岛屿呈南北展布,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长岛作为“京津门户”、“渤海咽喉”,是祖国万里海疆的军事要塞之一。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列强曾7 次路经列岛,长驱直入,闯入渤海,进犯京津。因为毛主席建国初就做了关于“蓬莱方向的防务要加强"的指示。广大守岛官兵,心中有了保卫首都海上东大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前赴后继,守岛建岛,保卫首都海上东大门。

追忆父亲冯国栋和姨夫王琦,他们服役于守备26团、25团,分别守卫南、北隍城岛

早在部队进岛初期,官兵中就口耳相传着一首诗: “ 岛是我的家,党是我的妈 ; 我听党的话,我爱我的家。” 它道出了第一代守岛官兵“岛把根扎在海里,我把根扎在岛上”的心声和情怀。

与济南市大龙堂村书记陈加法、红二代张淑秋同志畅谈军民鱼水情


尽管之后岛上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爱党爱国爱岛的思想却传了一代又一代。众多基层干部、志愿兵和老职工,他们将生命中最富有激情和最具创造力的时光都交给了海岛,他们用坚守、牺牲和奉献精神,诠释了他们对党的忠诚,对祖国海防事业的执著。他们是守岛的英雄,建岛的功臣,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为此,济南军区曾于1985年11月专门在蓬莱召开表彰“老海岛”大会,250余名在海岛工作20年以上的老同志受到表彰奖励。


1993年,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曾为要塞区题词:“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这四句话总结概括了体现在“老海岛”身上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它作为具有海岛部队特色的红色文化基因和“军魂”,是一代代海防官兵的精神支柱和胜利前行的主旋律,是保证部队良好政治生态和提振官兵精气神的宝贵精神财富。山东省军区原政委赵承凤少将对此感同身受。他在一次“老海岛精神代代相传”的演讲中说,艰苦的环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学,是产生高尚精神的摇篮。它能够锤炼人承受苦难的品质,激励人自立自强、砥砺奋进的精神。

采风团握手红二代、拜访老革命、告别干休所 向曾经的守岛建岛官兵敬礼


如今,要塞区番号虽已不复存在,然而令人敬重的部队“老海岛精神纪念馆”、长岛试验区的“老海岛精神陈列馆”仍矗立在那里,要塞区部队创造的辉煌业绩和铸就的老海岛精神,作为党的精神谱系中朴实而伟大的一种血脉基因,跨越时空,薪火相传,将如同那长山列岛的碧水青山,永远存续于天地之间。

“英雄的要塞,不管你如今有没有番号,我永远会朝着你的方向,致以一个长岛老兵最崇高的敬礼! ”国防大学教授孙茂杰,以及上海安军退役军人创业服务中心理事长、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朱剑峰曾经的动情表述,代表了众多长岛老兵的共同心声。

革命老区 致富新区拜访烟台开发区胜利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牟秀松同志



一心为公,勤勤恳恳,寥寥数语诠释出了一名村干部的初心和使命。自担任胜利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牟秀松带领村民把一个集体资产几乎为零、年人均收入不足400元的贫困村,发展成一个坐拥固定资产10亿元、年人均收入超过8万元的小康明星村,成为烟台开发区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如今的胜利东村,已成长为烟台开发区经济实力最强、纳税额最高、净资产最多的“龙头村”。昔日民谣也演变成:“西沙旺,西沙旺,不见过去穷模样,荒僻沙滩变城市,如诗如画真漂亮。”村民们说,幸福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生在了一个好地方,遇上了一个好书记。”

冯黎老师作为“2013励志青春·青年创业中国行”活动大使10年再回红色鲁东


鲁东大学是一所有着红色文化传统的高校,首批全省红色文化传承示范校,学校的前身——创建于1930年6月的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和1938年8月的胶东公学,二乡师、胶东公学聚集了一批坚守信仰、爱国爱民的进步教师,他们引导和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青年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红色胶东 千里海疆 诠释着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

   

    采风恳谈会上,冯黎老师感慨地说:从烽火硝烟的革命岁月,到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直至创新进取的改革开放,胶东正在见证“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步伐;从城市到乡村,从大学到山野,从清泉到大海,在红色胶东这片沃土之上,我们采风团,既能见其风骨,更能见其精神,那是历久弥新、历久弥坚的胶东精神,在与时俱进中,锐意进取,更见辉煌。英雄地、英雄魂,在山东红色大地、在祖国万里山河,处处可见。这正是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所在,源源不断,生生不息!